2023年12月13日-15日,中國創(chuàng)投年度盛會——第二十三屆中國股權投資年度論壇在上海舉行。本屆峰會由上海市地方金融監(jiān)督管理局指導,清科創(chuàng)業(yè)、投資界主辦,現場集結國內當下活躍的創(chuàng)投力量,共同探討行業(yè)「堅守與適變」主題,共敘中國股權投資行業(yè)的現狀與未來。
本場《碳中和投資:長期主義的實踐與堅守》影響力對話,由清控銀杏創(chuàng)始合伙人、聯(lián)席董事長呂大龍主持,對話嘉賓為:
普華集團董事長 曹國熊
明勢資本創(chuàng)始合伙人黃明明
峰瑞資本創(chuàng)始合伙人 李豐
恒旭資本董事長、總經理 陸永濤
以下為對話實錄:
經投資界編輯:
呂大龍:今天談話的題目是ESG以及碳中和投資。請大家先自我介紹。
曹國熊:普華資本12年前開始零星投資碳中和,6年前專門組建了團隊系統(tǒng)投資,跟一些產業(yè)龍頭如浙江能源合作成立了碳中和基金。
黃明明:明勢資本過去九年專注于早期科技投資,是理想汽車、小牛電動、云鯨機器人的首輪投資人,也是頭部AI大模型企業(yè)MiniMax的早期投資人。
李豐:峰瑞資本也是早期基金,投資覆蓋消費及TMT、硬科技、生物醫(yī)藥等領域。我們在看能源結構調整命題時,做過有關碳中和的投資。
陸永濤:恒旭資本是上汽集團(600104)旗下的私募股權投資公司,幸運地在汽車行業(yè)、節(jié)能減排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獲得很多機會,在這個賽道里收獲滿滿。
呂大龍:清控銀杏在碳中和背景下有兩大投資方向,分別是儲能和電動車。請各位介紹一下在碳中和領域的投資和感受,以及觀察到的行業(yè)發(fā)展動態(tài)。
曹國熊:一級市場風口此起彼伏,其中“碳中和”(風光電)具有長期商業(yè)價值,社會意義重大。投資機會主要包括產業(yè)鏈關鍵節(jié)點上的技術革新型公司,比如新材料、氫燃料電池的電堆,以及由膜電極、雙極板、電池的電芯等。
儲能的投資機會分為兩部分:一是圍繞儲能系統(tǒng)本身的降本增效、安全保護,在新技術或新材料領域的投資機會;二是圍繞電網系統(tǒng)的調度與運行安全,在不同應用場景、發(fā)展階段的儲能投資機會,如長時效儲能、儲熱。
黃明明:儲能項目更多關注背后資金獲取的成本、資金的周期,以及資金使用效率,對VC來說是有挑戰(zhàn)的。
明勢九年前就開始布局智能出行,很多LP都問為什么那么早?一個邏輯是,人類的發(fā)展歷史是被能源效率和信息效率的革命交替推動的,前兩次科技革命都是能源效率的革命,而智能電動車把兩大能源效率革命和信息效率革命集中了,我們認為這可能是未來數十年全球最大的機會。
智能電動車需要生產制造、硬件和能源基礎設施,更需要軟件和下一代人工智能人才。我們多年前發(fā)現,日本和德國有優(yōu)秀的汽車工程師,卻沒有軟件人才,這些人才只有在美國硅谷和中國能大規(guī)模找到。
于是我們判斷,智能電動車前半場是能源效率的改革,后半場是智能化、人機交互和自動駕駛的較量,下一代世界級新能源汽車公司只能在美國和中國產生。
今天,中國出口“新三樣”正是新能源汽車、鋰電池和光伏產品。今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銷量預計達到940萬輛,同比增長36.5%,這印證了智能電動車將是前后十年全球最大的機會。
李豐:峰瑞資本投資了新能源汽車相關核心技術節(jié)點,也投了一些儲能項目。從數據上來看,中國近10年用電規(guī)模都在增長,電能轉化來源比較依賴進口,進口比例大約為天然氣40%、石油72%、煤7%。其中儲煤量占全世界13%左右,但消耗量卻達到50%。可以看出,中國的能源挑戰(zhàn)在于底層結構,所以需要調整。
比如將車的能源結構從熱能轉動能變?yōu)殡娔苻D動能,就有助于解決能源結構問題。與此同時,減少消耗一次性能源,使用更多清潔能源,對外依存度也會顯著下降,本質上是在解決能源安全問題。
儲能資本性投入比較高,對于機構的資金體量要求很高,峰瑞并沒有投資。此外,儲能屬于基礎設施,是能源結構中的一部分,在國內無法實現大規(guī)模超額盈利。假設它和西方石油一樣可以大量出口盈利,那么中國能源結構中占比約一半的中低附加值產業(yè)鏈就掙不到錢。所以相較于直接投儲能,我們更傾向于投一些相關技術變革節(jié)點。
陸永濤:每年中國汽車銷量都在2000萬左右,汽車的大量耗能給社會造成很大的壓力。因此,整車廠要從方方面面降低能耗,響應號召。
我們欣喜地看到,今年新能源汽車的市占率連續(xù)六個月超過30%,按照這個勢頭,原本2030年達到25%的目標會提前很多年實現不太可能到達80%。
但新的問題也誕生了,比如用哪種能源方案?很多電池已經逐步裝機,但后面的拆解、回收、處理環(huán)節(jié)依然有問題。恒旭很高興已經跟峰瑞一起投資了固態(tài)電池,期待第一年的裝車量能夠超過5000臺以上,單程行使在1000公里以上。
我們也大規(guī)模布局了氫能源車,目前在對商用車進一步推廣,但還是較難在乘用車上大規(guī)模使用。因為氫燃料電池會帶來氫氣來源、使用的問題,所以等到電池或者是固態(tài)電池技術成熟才方便推廣。
社會保有量提高后,光存儲已經很大程度上改善了使用環(huán)節(jié)的充電問題。五一、十一假期充電困難,有幾條高速公路已經裝了光伏、移動充電或常規(guī)充電樁,繼續(xù)推廣新能源應用。
我們給農村的微型車充電找到了新的模式:利用農村老百姓屋頂非國家電網的光伏,把電能轉化為儲能充電樁,讓廠家買斷反哺用戶,形成一個小的微電網、儲能站。不過這個模型的推廣還有一定難度。農村用電量需求的提高,對城市充電、光伏、儲能也有幫助。
呂大龍:很好的點評。碳中和還有什么細分領域值得發(fā)掘,與其他賽道相比有什么特色?投資人又要怎么穿越這個漫長痛苦的周期?請各位談談自己的感受。
曹國熊:從可再生的角度來看,除了清潔能源,碳纖維、鋁鎂合金等輕量化材料以及綠色化工、綠色合成、循環(huán)經濟等賽道,都是很好的新能源投資方向。
儲能和新能源汽車方面,今年全球新能源汽車約1500萬輛,根據權威預測,明年大約會增加到1800萬輛,其中中國新能源汽車大概在1200萬輛左右,增長幅度可觀。隨著新能源車進一步電氣化和智能化,新一代線控底盤、電氣技術等會出現新的系統(tǒng)性機會。
這個過程中,如果只是拼資金的重復性建設,產能維持不了多久,很容易變成負資產,可以參考光伏時代多晶硅的落寞。必須有持續(xù)的技術創(chuàng)新和較快的技術迭代。
黃明明:在明勢全球投資人大會上,許多海外LP都在問:中國新能源的發(fā)展確實不錯,但每年新增的千兆瓦時遠遠能夠超過消耗的千兆瓦時,會不會出現類似之前光伏產能過剩的情況?
過去兩年,一級市場投資人光是在電池這個細分賽道,據說就投了近一萬家的公司。其實對許多VC來說這并不是一個機遇。但立足國家層面來看,碳中和必然是一個超大利好。
所以我用一句話回答這些LP:真正的優(yōu)質產能是稀缺的。與此同時,過剩的落后產能可能會在未來幾年加速出清。
怎么找到真正的優(yōu)質產能?核心關鍵詞是技術。只有真正擁有技術壁壘,能夠快速持續(xù)迭代,才能在產業(yè)下行周期里存活,并成為下一波優(yōu)質產能和優(yōu)質技術的提供者。
硬科技投資存在一個傳統(tǒng)誤區(qū),許多人認為它不同于互聯(lián)網,并不是贏家通吃。實際上,硬科技賽道中絕對的頭部公司,可能會賺走市場上的絕大多數的利潤。比如寧德時代(300750),再比如新能源汽車品牌從七年前的二三百家到今天的二三十家。
所以硬科技投資不能心存幻想,也不能撒胡椒面,找到真正細分領域的頭部公司是穿越周期的唯一法寶。
李豐:我們可以從制定政策的角度思考問題。如何看待新能源汽車從2014年的大面積補貼到今天的現狀?首先,當時中國正開始中低端制造業(yè)去產能,降杠桿,而新能源可以解決能源結構和能源安全的問題。
第二,車屬于大宗消費,對產業(yè)鏈的拉動效應也大。中國目前乘用車+商用車年產銷接近3000萬輛,一年消費總金額3萬多億。此外,大力發(fā)展新能源車,也就相當于支持其背后整個產業(yè)鏈條的發(fā)展。
第三,1980年代,中國汽車行業(yè)以市場換技術,有了北汽參與的第一家中外合資企業(yè)。但三四十年后,我們在中高端燃油發(fā)動機的熱能轉換效率上仍有5%的差距,技術上并沒有實現領先。
三點共同作用下,新能源車替代燃油車大勢所趨,既可以發(fā)揮優(yōu)勢,也可以避免能源結構和技術水平的問題。
再來看碳中和。中國碳排放占大約占全球25%,除去交通影響,還涉及到數字制造、生物制造等行業(yè)。中國每年進口5億噸石油,除了轉化成汽油的部分,剩下的都變成了化工產品。中國目前化工產能占全球45%,排名第一。而生物制造之所以重要,是因為它不需要借助石油進口,又能夠保持國家的化工地位,還是有著足夠高附加值的重要中游產業(yè)鏈,有機會做到科技領先,發(fā)展起來可以同時解決好幾個問題。
現在我們既要減排,又要考慮結構性經濟問題,還要保持科技競爭力并拉動產業(yè)鏈增長。順著這個交集能找到更多命題。比如數字制造業(yè), 2015-2019年降產能時,中國制造業(yè)產能綜合利用率從56%提高到了76%,如果制造業(yè)全數字化,無效產能就會下降,消耗能源減少,效率和附加值提高,這也是碳中和。其實我們可以先不去考慮具體投什么,而是從國家的角度尋找解決問題的交集,它們自然會成為國家推動和鼓勵的領域。
呂大龍:中國汽車的進出口和產能達到了頂峰,您如何穿越汽車的投資周期?
陸永濤:今年,上汽會有超過100萬輛車出海,這得益于中國工程師的紅利,得益于年輕創(chuàng)業(yè)者的力量,也得益于VC機構的支持。技術的快速迭代為整車廠提供了更好、成本更低的產品,從而在海外更有競爭力。
截至10月份,自主品牌在國內的占比已經超過了55%,出口也超過了日本。中國汽車有著能源和高科技、智能化、網聯(lián)化的優(yōu)勢,帶動了很多自動駕駛、AI公司發(fā)展,通過控制質量提高效率,彌補生產環(huán)節(jié)的人口紅利,這在大交通產業(yè)鏈是一個很好的機會。
整車廠穿越周期有兩個維度。第一個是產品角度,永遠記住我們面向的是C端用戶,為他們解決售價問題,提供服務。在這個過程當中,最好有新的技術迭代幫助我們控制成本。最近我們出手了一個電池相關材料項目,這個企業(yè)通過裝備和工藝使自己的成本比競品低15%左右,我們就愿意使用。
第二個是質量角度。機器視覺和過程控制中,怎么把質量控制到最佳,是所有整車廠都會面臨的問題??刂瀑|量其實也是考慮成本,新技術、新商業(yè)模式出現能夠降低成本,這也是所有產品的唯一生存邏輯。
從用戶的角度來看,如果產品服務跟不上,對品牌的影響也很大。因此我們積極布局充電、運維、電池維修、電池拆解等整個后市場網絡。目前,我們的新能源汽車有電池使用到期的問題,正在考慮把儲能和微電網結合,降低用戶電價成本。只要能夠抓住成本和服務,賽道里的機會還是很多的,也能跑出很多千億級的公司。
呂大龍:科技投資的本質就是技術投資,科學是國家的事情,我們只需要做好技術投資。碳中和是未來的重要方向和發(fā)展趨勢,相信各位投資機構都會認真探索布局。謝謝大家。
評論